龔一接受記者采訪。(周建平 攝)
“從原來的古箏、古琴不分,到現在古琴出現欣欣向榮的景象,琴館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我又擔憂又歡喜,古琴應當從熱度走向深度,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政府部門、行業(yè)部門的引導。”昨天,著名古琴演奏家龔一現身甬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龔一是中國琴會會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從事古琴藝術研究與實踐60年,集眾家之長,并融會多種流派,自成一體,收集、整理并創(chuàng)新了大量傳統(tǒng)琴曲,由他配音演奏的動畫片《山水情》兩次獲國際大獎及上海文學藝術獎。此次來甬,他將于今天下午在市圖書館天一講堂作《一個琴人眼中的古琴“世遺”》講座,明晚他還應邀參加在寧波大劇院舉行的“傅丹藝術生涯50年金秋音樂會”。
古琴流傳至今已3000多年,2003年,古琴藝術被列入世界級非遺名錄。談到古琴與其他藝術門類的區(qū)別,龔一說,古琴的獨特之處在于它的內容———自唐以來保存著3000首曲譜,“這是別的樂器所沒有的,古琴藝術進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有它的必然性!彼J為,古琴有高端的社會地位是因為“基本上是由‘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把玩著古琴。從孔子時代起,伯牙、師曠、漢代的司馬相如、蔡文姬、唐代的白居易、宋的蘇東坡、歐陽修、元的耶律楚材、到明清的嚴天池、徐青山,到文學作品中《紅樓夢》、《西廂記》,一直到金庸的武俠小說,都會涉及到古琴。古代文人十之六七要操琴,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現在的古琴熱其實也是古代文化現象的延續(xù)。”
龔一認為,古琴在過去幾十年經歷了比較低沉的時期,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學習古琴的行列,“到處是琴館,有人稱之為已經到了琴館時代。現在的古琴熱是泛泛的熱,還沒有達到文化精神內涵的崇敬和追求。但是高端的藝術需要廣泛的社會基礎,金字塔塔基越寬廣越好,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政府部門、行業(yè)部門的引導,更多的專家加入其中。像傅丹,她在寧波推廣古琴藝術,辦培訓班等,工作在無聲無息中,一步一步走,逐漸會見效果!(寧波日報/陳青 通訊員羅櫻波)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