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聽說過一句話:城里的孩子只能看到幾何形的天空。這當然很遺憾,不過在看了《北大畢業(yè)的媽媽為9歲孩子制作息表:每天學習18個小時》的新聞之后,我感到自己還是幸運的,我好歹還能看到天空,而那個孩子根本看不到天空。
說起自己給9歲的兒子做的作息時間表爆紅,文中的母親劉女士連呼沒想到:“我真的沒想到這件事會引起這么大的關注,我和很多北大的同學聊過,他們都覺得很正常,培養(yǎng)時間觀念和自律習慣真的很重要!實際上我從小也是這么長大的。”
當然我這里所說的天空是一個比喻;叵胱约盒r候,雖然閑暇不多,但還是有閑暇。而這個孩子的日程表排得滿滿的,根本沒有閑暇。
有的人會說,這張時間表里不僅有文化課學習,還有鋼琴課——美育,跆拳道——體育,還有讀書活動,動靜結合,安排合理。但問題不在于作息表上是些什么內容,而在于“被規(guī)定”這件事情本身。這個孩子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被規(guī)定好的,沒有任何自己安排的時間。也就是前面說的,沒有閑暇。幸好課表上安排的都還是學習類的活動,如果連休閑娛樂也安排在內,也許更可怕,因為連“玩”都給你規(guī)定好了。
人是需要閑暇的,這就是為什么現(xiàn)在“慢生活”成為一個吸引人的詞語,“發(fā)呆”成了咖啡館攬客的招牌。尤其是處于少年期青春期的孩子們,他們是如此敏感而富于幻想,閑暇可以滋養(yǎng)他們的心靈。
回想一下我小時候的閑暇時光都在干些啥呢?閱讀中外各種書籍,包括高大上的名著、詩歌、流行文學、武俠言情,寫詩和寫各種短文,偷偷看臺灣言情劇,在家里彈些老師不讓我練的克萊德曼(所以也許把克萊德曼布置給學生彈不見得是一件好事),再就是天馬行空地胡思亂想。當我回憶自己青春歲月的時候,印象最深的正是這樣的時光。
教琴之后我也遇到過類似這樣的孩子。和他家長約時間,可選擇的范圍很小,幾乎日程都排滿了。不過我遇到的還沒有新聞中這么極端。新聞中的孩子也學鋼琴,但是恕我直言,如果是認真按照日程表來執(zhí)行的話,這個孩子學琴也是學不好的。很難想象一個被禁閉在時間牢籠里的心靈能體會到音樂的美,也很難想象一個總是被規(guī)定著練琴的孩子能體會到彈琴的樂趣。說穿了,鋼琴這件樂器本身就是供有閑階級來玩的,沒有閑暇的人享受不了彈鋼琴這件事。
人不是機器,一件事情也不見得是做久了就成為習慣——尤其是心不甘情不愿的事情。健康的心理需要平衡,討厭的事做多了反而容易逆反,中學時學習抓得很緊的孩子到了大學會徹底放松,被逼練琴的孩子一旦沒人逼就完全不碰琴。其實逆反還是好的,至少說明他的心理能平衡過來。更怕的是不能平衡,出現(xiàn)不可逆轉的心理問題。
城里孩子都只能看到幾何形的天空,城里孩子所能擁有的閑暇也只不過是零零碎碎的片段,盡管如此,也比完全看不到天空要好多了。不知道這位媽媽有沒有考慮過這樣的問題,只有(被逼的)學習沒有享樂,這樣痛苦的人生意義何在呢? ( 音樂周報 虎皮紗 )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740)this.width=740"> 納格拉,清代史籍中稱哪噶喇、奴古拉,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棰擊膜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