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樂器廠:第一臺國產(chǎn)手風琴拉響西洋樂
1952年初,新中國的第一臺手風琴開始研制。吳英烈和吳天方帶領天津樂器廠工人,經(jīng)過兩年的努力,一臺34鍵盤60貝斯型號,可以實現(xiàn)5種變音,重達7公斤左右的小規(guī)格手風琴終于試制成功。
歷史背景
1952年,中央音樂學院搬離天津,其中樂器維修部獨立成為天津樂器廠。在廠里總工程師吳英烈的帶領下,新中國第一臺手風琴試制成功。以此為發(fā)端,在一代又一代樂器工程師的不斷攻關下,中國手風琴的質量和種類不斷攀登高峰。1964年起,國內(nèi)的文藝團體紛紛換裝國產(chǎn)手風琴,國產(chǎn)手風琴開始占領國內(nèi)市場,并出口國外。
親歷者說
劉作人:70歲,原天津樂器廠廠長
“第一臺手風琴源自一個手風琴愛好者的樸素愿望!边@是采訪中,劉作人反復念叨的一句話。
“當時的廠總工程師吳英烈是個手風琴迷,在哈爾濱做學徒時,就研究手風琴!眲⒆魅擞浀茫敃r吳英烈看到國內(nèi)的手風琴全部依賴進口,樂器廠一成立,就張羅要造第一臺手風琴。
手風琴是一種源自西方卻天生帶有中國基因的樂器。1777年,一位傳教士把中國的笙帶回歐洲,仿照笙的簧片發(fā)聲原理,歐洲人發(fā)明了手風琴。手風琴一經(jīng)誕生就很受歡迎,19世紀二三十年代歐洲浪漫主義音樂盛行,手風琴音色亮麗、熱情有力,迅速成為風靡歐洲尤其是東歐的樂器。
手風琴是將簧片固定在音槽內(nèi),拉動風箱產(chǎn)生氣流震動簧片,通過左右手按鍵打開氣口蓋,發(fā)出聲音。一臺手風琴看著不打眼,里面卻有4000多個大大小小的零部件。
吳英烈從模仿出發(fā),借鑒當時的意大利手風琴。“工藝原理清晰了,但還要闖過核心零部件的制造難關!
風箱紙板是第一關!帮L箱的開合,就像唱歌需要張開嘴巴一樣!眲⒆魅苏f,風箱紙要求紙有韌性、密閉性好,不跑氣。為了達標,吳英烈他們四處尋找,最終選定了遼陽紙板廠定做風箱紙。
包裹在手風琴外殼上的特種塑料——賽璐珞,也不易得!斑@種塑料,遇火就會爆炸,當時國內(nèi)無法生產(chǎn)。久尋無果,最后進口意大利的材料才得以補全!眲⒆魅苏f。
最難的一關要數(shù)簧片;善谑诛L琴,相當于聲帶之于人。一臺手風琴能否出聲響,全靠簧片。
簧片細薄且有弧度,不同的弧度決定了每個鍵的音色。劉作人翻開一張圖冊解釋,簧片對銅制品的寬度和厚度要求極高,當時沒有專門的工廠生產(chǎn),工人們就用鐘表上的表條替代!爱敃r沒有精密的車床設備,師傅們用雙手一個一個打磨出來,再按照意大利手風琴,逐個看弧度接近哪個音色,將簧片擺放在對應的位置!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工序上百道,全部由吳英烈和吳天方兩位師傅研制,定型后交由廠里的十多個工人生產(chǎn)制造。
隨后,以“小快靈”見長的手風琴發(fā)展迅速、廣受歡迎。國產(chǎn)手風琴嶄露頭角走向國內(nèi)外市場,開啟了我國手風琴的輝煌歷史。
知識鏈接
1899年,手風琴傳入中國。因其易于攜帶、和聲豐富、音色多樣、不受場地限制,獨奏有韻味、合奏有氣勢、伴奏又靈活而廣受歡迎。
近幾年,電子手風琴、班多鈕手風琴等多元化發(fā)展為手風琴提供了不同的演奏方式,手風琴重回大眾視野。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