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家黃蒙拉:陽光照耀在音樂大地
作為出生于上海的小提琴家,我對“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jié)的記憶可說是相當豐富的。印象最深的,要數(shù)2017年的開幕式,與同行們一起搖動起舞臺上巨大的留聲機,饒有興味。那么多年了,互相見證彼此的成長。早在2001年,我就以學生的身份參加了“上海之春”的演出。20年轉瞬即逝,在今年的開幕式上,我同上音附小、附中最優(yōu)秀的學生們一起演奏了小提琴曲《陽光照耀在塔什庫爾干》,再次送上我們的祝福。
“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jié)的內容的獨具特色,是它能持續(xù)不斷地挖掘當代的新人新作,為國內的作曲家以及年輕的演奏家搭建成熟的平臺;再者,就是它優(yōu)秀的,歷久彌新的持續(xù)性。我覺得,這是在我們黨和政府的支持下與國外一些音樂節(jié)不一樣的地方。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文化活動一旦停擺,那即便日后可以重啟,也需要花費更大的努力來維持它本身價值與意義的延續(xù)。因此在面臨著如今如此復雜的國內外疫情形勢下,這來之不易的堅持就尤顯可貴了。疫情期間,我一直在以線上教學的方式為學生上課,并從去年開始恢復了線下的音樂會。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觀察,國內舞臺的恢復工作都是做得極好的。在文化的層面上,持之以恒總會比急功近利更可貴。
我會趁著當下國內文藝復興的契機,介紹更多古典音樂中隱藏著的寶藏給中國的聽眾,例如室內樂。在幾百年的發(fā)展中,室內樂演奏在西方國家已形成了成熟穩(wěn)定及多維度的生態(tài)圈,從近百人的小客廳到上千人的音樂廳,從室內到室外,從廣場到宮廷,音樂自然而然地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也更容易孕育出室內樂演奏人才。這一點在我們國內稍有不同,也許因為文化的隔閡或者聆聽習慣的差異,龐大的或英雄主義式的交響音樂似乎更為大多數(shù)聽眾的喜愛,小而美的室內樂也許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機會來更多走入人們的文化生活中。
說到舞臺演奏就離不開音樂教育,國內外的教學在側重點上似乎略有不同,這并非是簡單的音樂與技術之爭,而是對孩子們音樂興趣培養(yǎng)的優(yōu)先級是否應該高于對反復枯燥的技術訓練的強制性要求的思考。從小進行更高效與艱苦的訓練能使基本功扎實,知識體系健全,在演奏上可以進入自由的王國,一路坦途。從興趣和體驗入手的孩子會更積極地去試錯,尋找更適合自己的方式方法,更主動地開展長期的學習。如何取得這兩者的平衡,是值得思考的。
在我以及更老一輩音樂人學習的年代并不具備如今這么多的選擇。大部分的同齡人物質條件極其有限,故而非常珍惜現(xiàn)有的每一份資源,從不輕易把“放棄”列為選項……如今的時代,孩子的專注力在海量的信息和無數(shù)種選擇中切換和消耗,極度膨脹的物質生活的背面似乎隱藏著深度思考和體驗的集體無力。舉個小例子,小時候,我很喜歡閱讀老版本的《十萬個為什么》,最后幾乎將它們全部翻爛了。現(xiàn)在的電子書,有沒有“翻爛”的感覺姑且不說,起碼在多重的聲音與圖像刺激之下,專注的閱讀和思考多少已經(jīng)成為了稀罕品。其實練琴也好,學藝術也好,是相似的,而這點最重要。
當然,物質文明有它無可否認的益處。我就很欣喜地看到滬上的音樂場館越來越多。我在新建造的上音歌劇院里演過幾場,聲音還挺不錯的,因為是劇院,所以和音樂廳的感覺還是略微不同。
眾所周知,上海音樂廳素來有著老派的典雅感覺,上交音樂廳代表了最新和最時尚的設計和聲音工程理念,東方藝術中心宏大而華美……上海的這些劇場、音樂廳由于建造的年代不同,格外體現(xiàn)出各自的特點——“聲音審美”角度的多姿多彩可見一斑。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擊膜鳴樂器。又稱羊皮鼓。漢稱羌鈴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